武当太和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。历代仅在武当道门秘传,从未公诸于世。
古来,由于受武当道门戒律之约束,武当太和拳从不外传,内传也须择徒而教。在历代 传承过程中,也仅为师父身教为主,言传为次,从不留图谱文字。
太和拳总共二十二式。究其二十二式之制定,大致十数,与地支十二数之合数,内含太 极、阴阳、五行、八卦周流运化之理,以赞化育之道。
太和拳二十二式演练极为简单朴实,具山野蓑衲之风,有桃源野鹤之态。然据永光道长 所言,学得此拳后,若能循径深入,习百遍有百遍之迥异,习千遍有千遍之体悟,习万遍有 万遍之升华。此乃一层学力见一层功夫,一层功地得一层效益。若能日日兼及内丹静功,则 相得益彰,日新月异。
论及太和拳行功奥要,无多赘语。立如峰稳,动若云悠,一动百动,一静百静。稳稳静 者如无极,坚不可摧,牢不可破;悠悠动者似太极,无坚不摧,无牢不破。稳时无物无我, 动时得意忘形。柔至极,慢至极,方能坚至极,快至极。太和之拳贵在太和。太和乃至极, 至极乃无极。太和亦大和,大和亦大合。此谓人之一身,行功时五官七窍、四肢百骸,乃至 毛孔细胞,无一处不相合也。
太和拳二十二式,由无极而生太极,由太极分开两仪,运动阴阳,阴阳交合运变,最后 复归无极,处处体现着圆旋、中正、松静、柔绵之动。久习之,必有混圆之气场随身而动。 不得其境者,必从理法上详察之。故武谚有云:“不在千招会,只在一招通。”诚无谬矣。
动作分解
第一式 无极式(预备式)
面东,两脚平行与肩等宽,自然站立,脚趾有抓地之感,脚掌心空虚,双膝微曲,以膝尖不 超过脚尖为度。身体保持中正,收腹提肛,含胸拔背(腹微收,肛有自提之势;胸微含,背 有自拔之形,此二者皆是为调其身体中正),虚领顶劲(意觉脖颈中空,并微拉脖颈使其中 空之气上提百会。若调节得法,必使百会至尾闾会阴有一气相融之感。微拉脖颈时,下颏须 内收)。舌尖微卷,轻抵上牙根,上下齿微叩闭,口中津液沁溢,能显示身法达要,气血畅 通,此时须分数口轻轻咽下。双目平视远方,保持心意纯静,不被外物所牵。双手抱太极式 自然放于腹前(左手食指与中指环状相掐,右手食指从环中插入,顶在左手无名指根节处, 余四指并拢覆于左手背上)。左手无名指根节为子诀,中指尖为午诀,此乃子午诀是也。所 以为形合太极,可调节人体阴阳水火,使血气周流畅通(见图 1)。
无极预备式亦为武当道门站桩功法。站之得法,全身会有虚无飘渺之感,气之行身,无 处不通,无处不透。初学者必有不得其法之处,对此不可焦急,当循序渐进,领会理法,一 次纠一个错,十次便纠十个错,久而久之,自会得其奥妙,渐入佳境。

第二式 运动太极
右手从左手抽出变空心掌(五指并拢,掌心凹进,掌心向下)向体右侧微上提(见图 2)。 然后,向下沿圆弧线提至近于头平,转掌心向外,向左落于左肩前上四五寸高,贴头前向右划至与右肩同高(见图 3)。正当右手从环中抽出向右时,左手亦稍向右,至体右侧时,遂 向下向左划圆弧,左手也为空心掌,掌心向上,与右掌呈抱球式转动。待右掌在右肩前时, 左手也落在左肩前,与右掌相抱相照(见图 4)。然后,两掌向中间合拢,右掌在外,左掌 在内,呈交叉状(见图 5)。当右手从左手抽出无极式时,随着右手向右外旋,右脚以脚跟 为轴,脚尖向右侧微摆;待右掌自头前向左划圆,与左掌形成抱球运动时,左脚亦随之以脚 跟为轴,脚尖向左微摆,两脚呈外八字步;当两掌向中间合拢交叉时,先左脚,后右脚,均 向内摆成原步形。双掌在做抱球运动时,身体保持中正不偏,仅随两臂运转,自然的上升下 沉。

|